首页
学院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学院动态>正文

深化社会心理服务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圆桌对话会圆满召开

作者:文字 | 崔雨晴图片 | 林梓璇   来源:   时间:[2025-03-24]

2025年3月19日至21日,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在四川省自贡市召开。此次大会以“共建·共治·共享——以社会心理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3月20日上午,温州医科大学社会心理服务研究院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心理学专委会联合承办了“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圆桌对话会。来自全国心理学、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化路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来自全国的社会心理服务相关行业学协会、试点地区的党政部门、科研、教育及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120多位代表出席对话会。


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党委书记许冬武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开幕辞。他强调,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和实践,温州医科大学于2023年成立社会心理服务研究院,推动“医、教、家、社”协同模式、研发数字化心理服务技术等举措,积极助力区域心理服务实践,尤其在老年认知健康、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领域形成特色成果。他提出要以此次圆桌对话会为契机,深化合作、凝聚共识,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心理学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圆桌对话会分为专题报告和圆桌交流两大环节。专题报告环节由南京师范大学郭永玉教授主持,多位专家学者从国家治理视野、技术赋能、区域实践等维度分享了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景怀斌教授提出,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国家需求与个体化知识供给”“医学模式与生活状态”等多重矛盾,需以“国家治理”视野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驱动与循证研究,推动服务模式从“异常矫正”向“发展导向”转型。

中山大学景怀斌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辛自强教授则聚焦干部激励机制,通过分析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案例,解析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机制,强调构建“诉求响应—主动治理”闭环的重要性,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辛自强教授

南开大学吕小康教授基于对39份试点城市政策文本的分析,提出社会心理服务需平衡“健康”与“平安”双重逻辑,并呼吁关注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化发展需求。

南开大学吕小康教授


中国科学院朱廷劭研究员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识别与干预中的突破性应用,如基于大模型的生态化心理监测系统与自动化心理咨询机器人,并强调“AI是工具而非替代者”。

中国科学院朱廷劭研究员


南京师范大学汪凤炎教授强调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需从教育源头入手,倡导在大中小学推广智慧教育课程,通过提升学生智慧水平促进社会整体心态优化。


南京师范大学汪凤炎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精神医学学院兼职教授王保凤博士以温州市瓯海区“心福”工程为例,介绍了“幸福工坊”社会心理服务模式,该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多部门联动,实现了社会心理服务的立体化覆盖与高效响应。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精神医学学院兼职教授王保凤博士


本次圆桌对话会的负责人温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王俊秀系统阐述了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背后的政策逻辑,提出中国社会治理心理学的学科框架,强调社会治理要通过“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场域治理”两条路径相结合。

温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王俊秀


圆桌交流环节由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白学军教授主持,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陈勇院长、南京师范大学郭永玉教授、中山大学景怀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辛自强教授和南开大学吕小康教授等围绕社会心理服务的政策落地、专业人员培养、多部门协同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专家们一致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学术界、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圆桌交流讨论


近年来,依托精神医学学院与社会心理服务研究院的平台优势,康宁医院的“心福工坊”、数字精神健康项目、老年认知健康研究等创新实践,形成“公益+专业”“医学+社会治理”的特色模式。未来,温医大将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协同优势,深化“医、教、家、社”联动机制,推动心理服务技术标准化与区域经验全国化,助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此次圆桌对话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社会心理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通过承办圆桌对话会也展现了温州医科大学近年来在社会心理服务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提升温州医科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上一条:你记得花,花就不会枯萎—相册里的花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开始啦

下一条:2025年温州市儿童友好服务需求征集 | 快来pick19号“温心守护”项目吧

关闭窗口